本發明涉及錨桿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地下水水位以下錨桿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樁錨支護為基坑支護結構中的主要支護形式。錨桿施工前,基坑四周的樁體結構已經完成,錨桿主要起到對樁體的拉結作用。一般的錨桿施工主要由錨桿鉆機在支護樁背后的土層中鉆孔;鉆至設計深度后,將錨索從孔口插入至孔底并進行注漿,邊注漿邊退出鉆桿;直至水泥漿從孔內冒出后停止注漿;隨后進行第二次注漿;待孔內水泥漿達到張拉強度要求后,對錨桿進行張拉。
從目前的施工技術來看,水位以下錨桿開孔灌漿注漿技術應用較少,錨桿鉆孔開口處一般位于水位以上,以保證鉆孔點無水外滲。由于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坑深度隨之增加,當地下水位較高,或遇雨季施工后就更無法保證錨桿開孔是否位于水位以上。而錨桿在地下水水位以下開孔就會有水從開孔位置涌出,甚至出現涌砂現象,嚴重影響基坑的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地下水水位以下錨桿施工方法以解決錨桿在地下水水位以下開孔就會有水從開孔位置涌出,甚至出現涌砂現象,嚴重影響基坑的穩定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地下水水位以下錨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驟:
步驟1:采用錨桿鉆機在支護樁之間的土體或止水帷幕水泥漿體系上鉆孔;
步驟2:采用棉絲對鉆孔進行封堵;
步驟3:將錨索從孔口插入至孔底并進行注漿;
步驟4:在孔內增設二次壓力注漿管,進行二次壓力注漿,并在孔口設置引流管;
步驟5:在錨桿的桿體內增設三次孔底劈裂注漿管,進行三次劈裂注漿;
步驟6:待漿體達到預定強度后進行張拉,張拉后在孔內設置四次壓力注漿管,進行四次壓力注漿;
步驟7:四次注漿完成后觀察孔口有無地下水滲出,如有水滲出繼續重復步驟6,直至孔口無水滲出。
其中,所述二次壓力注漿管的上部采用鐵管,下部采用塑料注漿管,所述塑料注漿管的底部設置有多個注漿孔。
其中,所述二次壓力注漿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
其中,所述三次孔底劈裂注漿管比錨桿的長度長0.4m~0.6m,所述三次孔底劈裂注漿管的上部采用鐵管,下部采用塑料注漿管,且塑料注漿管的底部設置有多個注漿孔。
其中,在所述三次劈裂注漿中,每延米水泥不少于80kg,注漿壓力為2mpa~4mpa。
其中,所述三次劈裂注漿的注漿中摻加有減水劑。
其中,所述四次壓力注漿管的前端采用絲堵密封,末
聲明:
“地下水水位以下錨桿施工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