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3060目標被明確地提出,且被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后,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碳中和,不僅是中國的聲音,也是全人類的共識。近90%的碳排放來自能源領域發展綠色能源刻不容緩當前我國仍保持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為輔的能源供應體系,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課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年排放差距告》,中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2018年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1/4以上,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下達正是我國自主給出的國際承諾,也為我國融入國際社會實現雙循環提供了支持。因此,能源行業加快“低碳、零碳”步伐,是我國完成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任重道遠、大有可為。
經濟增長保持韌性能源總需求或將繼續上行。根據官方統計的數據,我國當前人均GDP水平僅為發達國家的1/6~1/3,我們認為,未來經濟增長空間仍然可觀。中金宏觀組預計,GDP增速到2030年、2040年、2050年和2060年將分別達到4.2%、3.0%、2.5%和2.0%。從人均角度來看,2019年我國人均GDP達10276美元(見圖6.1),較2010年的4628美元實現翻倍以上增長,達成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以及人均GDP達10000美元的目標。面向未來,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2050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方針下,我們預計人均GDP有望在2060年達到46559美元,達到當前日本、德國的水平。目前單位GDP能耗仍在較高水平,未來有望受益于結構變化、節能等措施而走低。根據官方統計的數據,202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為0.328千克標準煤/美元(見圖6.2),仍高于發達國家的0.116~0.264千克標準煤/美元。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改善,各行業加速單位能耗控制,預計我國單位GDP能耗有望在2060年下降至0.123千克標準煤/美元,較當前大幅回落約63%,低于美國和日本的能耗水平。
圖6.1 人均GDP(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及地區),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各國及地區政府網站,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6.2 單位GDP能耗(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及地區),資料來源:國家能源局,國家統計局,各國及地區政府網站,中金公司研究部。
即使考慮單位能耗走弱,預計經濟增長仍將帶動能源消費總量在2060年達到67.3億噸標準煤,較當前上行38%(見圖6.3)。我們預測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將在2025年、2035年、2060年分別達到57.6億噸、63.6億噸、67.3億噸標準煤,總體保持連年同比增長。但隨著單位GDP能耗較低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擴大,能源消費增速將呈現放緩走勢,其中2021—202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3%,隨后在2025—2035年增速放緩至1.0%,再到2035—2060年放緩至0.2%。
圖6.3 能源消費總量預測,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前能源結構下,減排壓力重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不可少。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我國減排任務重、困難多。碳中和意味著我國能源體系必須向更清潔、更安全轉型,同時要實現更經濟的能源結構。綜上來看,能源需求的增長和碳排放量的下降的約束,將使我國完成碳中和目標更具挑戰性,在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引的同時也將加速中國的能源轉型,使我國經濟最終受益。碳中和目標是在美麗中國概念下實現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思想的更進一步,將使中國在2060年獲得不僅更清潔,而且更經濟和更安全的能源結構。中國能源結構情況見圖6.4。
圖6.4中國能源結構(2019—2060E)資料來源:BP Energy,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數據為四舍五入,因此個別合計數有誤差。
為實現能源碳中和,我們認為中國需要在能源供給端推動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成為能源主體,加快提升電氣化率,在非電能源領域加速推動氫能、碳捕捉等新技術的應用。根據各行業組對于未來用能形式的推演,預計到2060年70%的能源將由清潔電力供應,約8%將由綠氫支撐,剩余約22%的能源消費將通過碳捕捉的方式實現碳中和。而實現這一變化,需要能源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努力。其中供給端將主要依靠電力的清潔化以及非電的清潔化,需求側則需要推動電力、氫能等新用能形式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