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鈾礦勘探取得理論突破
中核集團科研團隊近日在砂巖型鈾礦勘探領域取得重要理論突破。該團隊提出的新理論體系,成功指導在傳統認為不具備成礦條件的紅色砂巖層中發現工業鈾礦體,為我國鈾資源勘探開辟了新空間。
該理論創新性地指出,鈾元素不僅可通過地表含氧水滲透成礦,更可能來自深部富鈾流體的上涌。在鄂爾多斯盆地南部1400米深處的勘探成果,驗證了這一理論對深部找礦的指導價值。與傳統的邊緣淺層找礦模式相比,新理論將勘探范圍擴展到盆地中部和更深層位。
理論突破帶來找礦新思路
傳統砂巖鈾礦理論認為,鈾礦主要形成于灰色砂巖層的氧化還原過渡帶。而新理論研究發現,深部富鈾流體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可沿斷裂構造向上運移,在紅色砂巖層中形成工業礦體。柴達木盆地的最新勘探成果顯示,在新近系甚至第四系地層中同樣存在鈾礦化現象。
這一理論突破的關鍵在于重新認識了鈾元素的遷移機制。深部流體中的鈾元素在溫度和壓力變化條件下,通過與有機質的絡合作用實現長距離運移。當流體進入淺部砂巖層后,因物理化學條件改變而沉淀富集。這一過程解釋了紅色砂巖中鈾礦體的形成機制。
多盆地驗證取得顯著成效
在理論指導下,勘探團隊在塔里木盆地開展了系統驗證工作。通過分析盆地中部紅層的流體包裹體和同位素特征,確定了深部流體的活動軌跡。據此部署的鉆探工程在預計深度發現了厚度可觀的鈾礦化帶。
二連盆地的實踐同樣取得重要進展??蒲腥藛T發現,該區域鈾礦化與深部斷裂構造密切相關,礦體往往分布在斷裂附近的有利巖相帶內。這一認識突破了原有找礦模式的限制,使勘探靶區從盆地邊緣擴展到更大范圍。
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
新理論在國際鈾礦地質界引起廣泛關注。多位國際專家認為,這一理論創新為全球砂巖型鈾礦勘探提供了新思路。特別在類似中亞地區的紅層盆地中,該理論顯示出良好的適用性。
在實際應用中,新理論指導的勘探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通過系統研究深部流體的運移規律,科研人員建立了更完善的成礦模型,為預測深部鈾資源潛力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一進展對保障我國核能發展所需的鈾資源供給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