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暖風與資本加速共振,固態電池賽道熱度陡升。工信部把全固態電池列入2025年標準重點,頂層設計先行為量產鋪路;Wind指數20天漲逾一成,資金用行動投票。疊加寧德時代5GWh產線投產、國軒“金石”首秀,政策、資本、技術三箭齊發,行業拐點信號愈發清晰。
產業鏈上下游開足馬力,設備、電芯、材料三線并進。孚能400Wh/kg硫化物電池年底小批量交付,華亞智能200MWh干法電極裝備已為客戶量產,欣旺達兩代全固態產品鎖定2026-2027年上市。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正被快速打通,規模落地只差臨門一腳。
全球車企競逐固態電池裝車高地。寶馬i7全固態測試車駛上慕尼黑街頭,奔馳攜手Factorial劍指2030年大規模量產,現代、起亞等亦簽署聯合開發協議。海外巨頭從“觀望”轉向“實測”,標志固態電池進入真實工況驗證階段,2027年小批量上車、2030年全面鋪開的節奏愈發明朗。
新場景打開第二增長曲線。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高性能需求爆發,為固態電池提供增量市場。東興證券指出,固態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有望成為新應用“標配”,技術領先且率先落地的企業將享受雙重紅利,產業化進程或被需求端進一步前置。
材料環節率先受益降本與放量。開源證券認為,成本掣肘下,高性能材料的國產替代與規模降本是破局關鍵;中國銀河梳理七大投資方向,磷酸鐵鋰、結構件、負極、電解液、銅箔、高鎳三元、隔膜均存修復機會。材料龍頭憑技術壁壘與定價權,有望在本輪景氣上行中兌現超額收益。
總結來說,政策定調、技術突破、資本涌入、車企驗證、新場景需求五力齊發,固態電池產業化全面提速;2027年邁入小批量,2030年奔向百GWh時代,材料與設備環節將率先分享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