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7月10日發布《海南低碳島建設方案》,明確把2030年設為碳達峰節點,屆時經濟社會將全面提速向低碳轉型;到2045年,全省二氧化碳排放較峰值削減七成,建成零碳、高效、智慧、韌性、安全的新型能源體系;再向前推至2060年,海南將實現全域碳中和,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島嶼樣板”。
方案把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提出“以應用帶創新”的路徑:搭建多層級的低碳技術與應用平臺,集中攻關高效太陽能電池、電化學儲能、綠氫制甲醇等關鍵能源消納技術;同步推進新型碳捕集材料、二氧化碳驅油、海底封存等CCUS前沿技術,力爭在綠色低碳、生物制造、新材料、未來能源四大領域落地一批示范項目,讓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
海南將依托獨特區位與自貿港政策,加速“風光氫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布局:在洋浦、東方布局大功率風機、異質結光伏、海水制氫、固態儲氫、全釩液流電池等項目,形成從研發、制造到運維的閉環;同步打造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特色產品鏈,出口日韓、歐盟,構建面向全球的零碳能源貿易樞紐。
方案強調“向新求質”,把智能制造與綠色低碳融合作為新質生產力核心:圍繞航天發射、深遠海浮式風電、氫能無人機、碳纖維復合材料等前沿環節,引入央企、跨國公司與本土科研團隊共建聯合實驗室;通過“零碳園區+數字孿生”模式,實現能耗、碳排、產值實時可視,打造全國首個全場景數智低碳產業示范基地。
為保障目標落地,海南將建立“碳預算+碳金融”雙輪機制:在省級層面設立低碳發展基金,發行藍色碳匯債券,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海上風電、海底封存等項目;同時上線“海南碳賬戶”,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碳積分、碳普惠、碳信用服務,讓每一次綠色行為都能轉化為可交易、可兌現的資產。
總結來說,海南用一張時間表、三條下降曲線、N項技術清單,把“雙碳”愿景細化為可量化的產業行動:從2030達峰到2060中和,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既輸出零碳能源與綠氫產品,也輸出標準、資本與經驗,力圖在全球島嶼經濟體中率先跑完碳中和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