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長沙有色院")承擔EPC總承包的唐山港京唐港區銅精礦智能混配項目完成全流程貫通測試,標志著這座集智能控制、綠色環保于一體的現代化混礦基地正式投入運營。該項目作為我國北方首個全流程自動化銅精礦保稅混配項目,其成功實施不僅為中鋁集團打通了海外資源直供通道,更彰顯了長沙有色院在EPC工程總承包領域的創新實力。
項目團隊在方案設計階段即突破傳統思維,針對銅精礦品質波動大、配比精度要求高等技術難點,創新研發"三級智能配比系統",通過激光在線檢測、動態模型修正和閉環反饋控制技術,將混礦均勻度誤差控制在±0.5%以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結合唐山港保稅區特殊政策,設計團隊創造性地構建"前港-中倉-后廠"三位一體布局,實現原料入港即混、混畢即運的零庫存模式,單批次處理周期較傳統方式縮短40%。
在設備選型方面,項目團隊建立"性能-成本-服務"三維評價體系,通過國產替代方案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其中自主研發的智能布料系統,采用變頻調速與激光定位技術,使物料偏析率降低至3%以下;配套建設的全封閉輸運廊道配備脈沖除塵裝置,粉塵排放濃度低于10mg/m3,達到超低排放標準。項目國產化設備占比達100%,關鍵設備壽命較進口產品提升20%,運維成本降低35%。
面對180天有效工期的極限挑戰,項目部創新采用"網格化施工管理"模式,將作業面劃分為12個管控單元,通過BIM技術進行三維交底,實現土建、安裝、調試工序的無縫銜接。在零下15℃的嚴寒條件下,團隊自主研發的模塊化保溫施工工法,確?;炷翝仓|量達標率100%,較計劃提前22天完成主體建設。
該項目的投運使中鋁集團秘魯Toromocho銅礦到國內冶煉廠的物流周期縮短15天,每年可減少二次倒運成本超8000萬元。通過構建"海外礦山-智慧港口-綠色冶煉"的閉環供應鏈,有效保障了120萬噸/年銅精礦的穩定供應,為行業樹立了資源保障型項目的新典范。項目實施過程中形成的17項專利技術和3套行業標準,將持續鞏固長沙有色院在有色金屬物流工程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