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金屬統計局(WBMS)最新披露的數據,2025年1-5月全球精煉銅市場呈現供應過剩格局,產量達1129.79萬噸,消費量1103.44萬噸,過剩量26.34萬噸。然而,這一表面寬松的供需平衡背后,正醞釀著結構性失衡的深層矛盾。
供給端擴張遭遇多重掣肘。全球銅礦新增產能兌現率持續走低,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其一,礦產資源國政策波動加劇,智利、秘魯等主產國通過提高礦業特許權使用費、強化環保審查等措施收緊資源開發權限,導致卡莫阿-卡庫拉二期、奎布拉達布蘭卡二期等重點項目進度滯后;其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礦山運營形成沖擊,2025年一季度智利北部地區遭遇百年一遇干旱,導致銅精礦運輸中斷超20天;其三,全球銅礦品位系統性下降趨勢未改,必和必拓旗下埃斯康迪達銅礦平均品位較十年前下滑0.3個百分點,單位開采成本增加18%。這種"增量不足、存量劣化"的雙重壓力,使得全球銅精礦市場維持緊平衡狀態。
需求側結構性變革加速推進。新能源革命與數字經濟成為銅消費增長的雙引擎:在交通電氣化領域,每輛新能源汽車用銅量較傳統燃油車提升315%,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突破2000萬輛的預期,將直接拉動83萬噸銅需求;在能源轉型方面,光伏裝機每GW消耗銅材約0.5萬噸,風電領域單臺海上風機用銅量達8噸,隨著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突破40%,相關銅需求持續攀升;更值得關注的是,AI數據中心建設催生新型需求,單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銅纜用量超過2000公里,生成式AI發展推動的算力基礎設施擴張,正在重塑銅消費結構。這種需求端的范式轉換,使得傳統周期性波動特征弱化,需求增長更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