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砂循環加砂沉淀池
產品介紹:
微砂循環沉淀池設備由多個功能分區協同工作,打造高效污水處理體系。進水區設置特殊布水器,采用穿孔管或溢流堰方式,均勻分配水流,削弱水流沖擊,保障后續流程平穩?;旌戏磻獏^為雙層結構,內層高速攪拌,快速混合污水、微砂與絮凝劑,外層低速攪拌,利于絮凝體成長,優化反應環境。沉淀區運用斜管沉淀技術,斜管按 60° 傾角布置,增加沉淀面積,促使固液快速分離。
核心定位與技術革新:
微砂循環加砂沉淀池是基于載體絮凝技術開發的高效固液分離設備,核心解決傳統沉淀工藝中絮體密度低、沉降速度慢的痛點。其創新在于引入微米級石英砂(粒徑 60-150μm)作為絮凝載體,通過混凝劑(如 PAC)的橋接作用,使懸浮物與微砂快速結合形成密度達 1.2-1.5g/cm3 的復合絮體,沉降速度提升至 40-60m/h,是普通絮體的 3-5 倍。設備適用于市政污水提標、工業廢水預處理及中水回用場景,尤其擅長處理高濁度(SS≤5000mg/L)、高色度或含難沉降膠體的污水,可將出水 SS 穩定控制在 10mg/L 以下,為后續過濾或膜處理提供優質進水。
結構設計與工作流程:
設備采用三級串聯式一體化結構,通過功能分區實現 “混凝 – 反應 – 沉淀 – 砂循環” 的高效協同:
快速混合區:原水與混凝劑、回流微砂在管道或渦流混合器中劇烈碰撞,10-30 秒內完成懸浮物與微砂的初步吸附,形成微米級絮核;
絮凝反應區:設置多級機械攪拌或折流板,控制水流速度梯度(G 值從 100s?1 降至 20s?1),使絮核逐步吸附污染物并包裹微砂,聚合成粒徑 1-3mm 的密實絮體,反應時間僅需 8-15 分鐘;
斜板沉淀區:利用淺層沉淀原理,復合絮體在斜板間快速沉降至池底,清水從頂部溢流排出,而含砂污泥經刮泥機收集后進入砂水分離器,通過旋流或篩分將微砂(回收率≥95%)與剩余污泥分離,微砂經沖洗后返回混合區循環利用,剩余污泥則排入脫水系統。
技術優勢與性能突破:
微砂循環加砂沉淀池憑借載體絮凝技術實現多重性能優化:
效率提升顯著:單位面積處理負荷達 15-25m3/(㎡?h),是傳統平流沉淀池的 5-8 倍,相同處理量下占地面積減少 60%-70%,尤其適合用地緊張的城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藥劑成本降低:微砂作為剛性載體增強絮凝效果,混凝劑用量可減少 30%-50%,且絮體密實度高,抗水流沖擊能力強,即便進水 SS 波動 ±50%,仍能維持穩定的沉淀效率;
全流程自動化:通過在線監測儀(濁度、pH、流量)實時調節混凝劑投加量與砂循環頻率,配合 PLC 控制系統實現 “進水 – 反應 – 排泥” 全流程無人值守,運維成本較傳統工藝降低 40% 以上;
資源循環利用:微砂損耗率僅 0.5%-1%/ 年,使用壽命達 10 年以上,分離出的剩余污泥含水率低(≤90%),減少后續脫水設備負荷,真正實現 “低消耗、高產出” 的綠色處理模式。
應用場景與實踐案例:
市政領域:作為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單元,某北方省會污水廠采用該技術后,將二沉池出水 SS 從 30mg/L 降至 8mg/L,滿足一級 A 排放標準(SS≤10mg/L),且噸水能耗僅 0.02kWh,較傳統工藝節能 50%;在黑臭水體應急處理中,設備可在 2 小時內將河道水濁度從 200NTU 降至 15NTU 以下,快速改善感官水質。
工業領域:造紙行業處理含纖維廢水時,通過微砂載體強化絮凝,纖維去除率達 98%,出水可直接回用于生產車間;化工行業高鹽廢水預處理中,設備有效攔截懸浮物與膠體,避免后續蒸發器結垢,延長設備壽命 30% 以上。某汽車涂裝廠使用該設備后,含油含渣廢水的 SS 去除率從 75% 提升至 95%,為后續 RO 膜處理提供了可靠保障,膜更換周期延長至 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