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屬于注漿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液壓注漿泵用機械式控制油缸提前換向機構。
背景技術:
2.注漿泵工作時,由主液壓缸往復運動推動漿液缸,通過吸、排漿閥輸送漿液,主液壓缸的往復運動需要通過換向機構實現,液壓注漿泵油缸是否能夠可靠的往復換向決定了液壓注漿泵的品質好壞?,F有的機械式控制油缸換向機構,因液壓注漿泵的油缸換向頻率較高每分鐘約為40
?
50次,所以對于換向機構中的各個零部件磨損都比較快,經常會出現因磨損導致的換向間隙過大,無法完成油缸的換向?,F有的換向機構是在油缸活塞碰撞到油缸端蓋后才完成換向,這樣就會形成在換向的過程中油缸活塞撞擊油缸端蓋,導致換向沖擊較大。傳統的油缸提前換向,通過調整撥桿的傾斜度,使油缸在沒有到頭后直接依靠撥盤撞擊撥桿,強制推動閥芯進行換向,但是這種情況下如果壓力較高,油缸活塞慣性較大的情況下,換向閥雖已換向,但是油缸因慣性大,不能夠及時的換向,就會導致將換向閥的閥芯或者頂桿撞擊至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3.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問題,公開了注漿泵用撥桿機構,解決了現有的換向機構因磨損導致的換向間隙過大,無法完成油缸的換向的問題,和油缸活塞碰撞到油缸端蓋后才進行換向的弊端,以及油缸提前換向帶來的因活塞桿慣性過大而導致將閥芯或者頂桿撞擊至損壞的情況。
4.具體的技術方案如下:
5.壓注漿泵用機械式控制油缸提前換向機構,包括主油缸和控制主油缸切換的換向閥,主油缸的液活塞桿兩端通過撥盤配合杠桿結構的撥桿與換向閥兩端的頂桿傳動連接,換向閥包括閥體和設置在閥體內腔中閥芯以及閥體兩端的定位體,定位體中設有定位腔,定位腔上設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中設有彈簧和限位鋼珠,閥芯兩端設有定位芯,且定位芯位于定位腔中并連接頂桿的一端,定位芯上開設有定位槽和限位槽,且限位槽位于靠近頂桿的一端,使得閥芯在換向時,限位鋼珠在彈簧的作用下嵌入到定位槽或限位槽中;當閥芯換向結束時,限位鋼珠嵌入到限位槽中,使得油缸活塞桿與油缸端蓋之間存有間隙a,其特征在于,此時定位芯與定位腔的一端之間留有間隙b;當換向閥完成換向后,活塞桿因慣性大未能及時換向時,即活塞桿接觸到油缸蓋一端時,此時定位芯也接觸到定位腔一端,且限位鋼珠抵靠在閥芯的表面。
6.進一步的,所述定位芯的長度尺寸與定位腔的長度尺寸相適配。
7.進一步的,所述間隙b的長度不小于2mm。
8.其工作原理
聲明:
“液壓注漿泵用機械式控制油缸提前換向機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