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明涉及一種主要用于在采礦業中對鐵礦石選礦工藝中的尾礦進行干堆處理的方法。
背景技術:
2.鐵礦石選礦工藝旨在從(開采礦石)提取產生的材料中分離和富集出鐵含量高、經濟附加值高的所需材料。在采礦業最常用的工藝包括開采礦石的粉碎(破碎和磨礦)、粒度分級和分選富集(浮選和磁選)等單一操作組成的幾個階段。所述選礦過程還會產生鐵含量低、經濟附加值低的尾礦材料。由于礦石選礦過程通常涉及加水,所以尾礦通常以泥漿形式產出,并在尾礦庫大壩中進行處理。
3.目前,采礦業每年產生數億噸尾礦。這些尾礦很大一部分在尾礦庫大壩中進行處理,這會產生巨大的建設、運營和管理成本,以及嚴重的環境風險和大壩破裂等重大災害風險。一旦大壩出現裂縫,就會向環境中排放數百萬立方米的尾礦,將使得社區流離失所,河流和湖泊等飲用水儲備被污染,當地動植物受到傷害,人類和動物的生計遭受破壞。即使目前已盡最大努力采用了現有技術,但采礦尾礦大壩的破損仍構成了災難性事故發生的罪魁禍首,對社會、環境和經濟將造成嚴重后果。
4.考慮到這種情況,采礦行業進行了大量投資,以開發一種能夠最大限度減少采礦、選礦活動負面影響的方法,特別是尾礦開采產生的影響。因此,旨在開發緩解鐵礦石選礦工藝中產生問題的新方法,這成為采礦業的重中之重。
5.有一種替選方案可盡量減少影響,涉及一種能取代在大壩中處理尾礦的方法,即在脫水后將尾礦進行干堆處理。
6.鐵礦石選礦作業中產生的尾礦可分為兩種類型:
7.·尾礦砂,含約95%的顆粒,粒徑大于10μm且滲透系數大。在大多數設施中,此類尾礦是在浮選的單一操作中產生的,但是也可在其他分選富集方式?如磁選過程中獲得。
8.·超細尾礦或污泥,通常含60%或更多顆粒,粒徑小于10μm且滲透系數小。該尾礦是在脫泥的單一操作中形成,旨在為分選富集階段(浮選或磁選)準備礦漿。
9.尾礦砂可以用脫水篩或過濾機等設備進行脫水處理。由于產生的尾礦量大,而脫水篩處理能力較小,最可行的替代方法是在過濾機中脫水。
10.超細尾礦可在常規濃密機或高密度(hd?high density)濃密機中脫水,然后再進行過濾,或在膏體濃密機中脫水。每種類型的濃縮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由于當地的地形,不建議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鐵四角(quadrilátero ferrífero)區作業時采用膏體濃縮工藝
聲明:
“用于對鐵礦石選礦工藝中的尾礦進行干堆處理的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