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鋼鐵冶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向鋼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背景技術:連鑄,即連續鑄鋼,是不斷地將精煉后的鋼水加入到結晶器中,并凝固成型后從結晶器下方拉出的鋼水成型技術。相對傳統模鑄工藝,連鑄工藝是一項重大的技術進步。適量稀土加入到鋼中主要有三大作用:凈化鋼液、變質夾雜、微合金化,可提高鋼的韌塑性特別是橫向沖擊韌性,改善鋼材的各向異性;例如稀土可使高硬度的氧化鋁夾雜轉變成球狀硫氧化物和鋁酸稀土,顯著提高鋼的抗疲勞性能;稀土在晶界的偏聚能抑制磷硫和低熔點雜質鉛、錫、砷、銻、鉍在晶界的偏析或與這些雜質形成熔點較高的化合物,凈化和強化晶界,消除低熔點雜質的有害作用,有利于改善塑性尤其是高溫塑性等。鋼中應用稀土后,可以起到細化夾雜、深度凈化鋼液和強烈微合金化作用,顯著提高鋼的韌、塑性和疲勞壽命,使鋼更加強韌、耐熱、耐磨、耐蝕。稀土在鋼中工業化應用時,有兩大瓶頸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一是稀土加入鋼水中堵塞澆注系統,連鑄過程被迫中斷,嚴重影響工藝順行;二是稀土加入后,容易形成大尺寸、高密度的稀土夾雜物,導致鋼的性能時好時壞,不穩定。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成熟穩定的稀土加入方法。目前,國內外進行了多項稀土加入工藝的試驗研究,在各自歷史條件下均實現了規模生產,主要有:大包投入法、大包壓入法、包內噴吹稀土粉法、模注中注管喂絲法、模內吊掛稀土金屬棒法、鋼包喂絲法、中間包喂絲法、結晶器喂絲法等八種方法。目前通行的方法主要集中在:鋼包喂絲法、結晶器喂絲法這兩種方法上。即使是在氣體保護情況下,稀土絲與保護渣也都會接觸,低溫的稀土絲在穿過高溫的保護渣層時,接觸點區域保護渣可能粘結在金屬絲表面,隨絲進入熔池,產生夾渣等缺陷。即使在稀土絲周圍附加套筒時,套筒內部區域不斷地有稀土絲喂入,造成套筒內溫度過低,保護渣易凝固,不利于稀土絲加入和保護澆注;另一方面,結晶器喂絲法容易造成連鑄結晶器保護渣性能惡化,導致鑄坯表面缺陷。為此,鋼鐵連鑄生產時,亟需一種低成本、簡易有效的稀土加入方法。技術實現要素:針對現有技術稀土絲的加入容易夾渣、氧化以及保護渣容易凝固惡化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向鋼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該方法成本低,簡易有效。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向鋼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從稀土的加入量、稀土加入的鋼水條件、稀土的形狀和稀土的加入方式,四個方面進行控制。本發明的向鋼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
聲明:
“向鋼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