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術涉及流體輸送的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泵頭及流體泵。
背景技術:
2.流體輸送領域中,泵作為流體輸送的主要工具,對于流體的輸送起著重要作用。
3.流體泵包括流體運行結構以及驅動結構,流體運行結構包括流體進入結構和排氣結構,而目前市面上的流體泵流體運行結構采用的是集中式閥片,驅動結構包括馬達、曲軸、剛軸和偏心輪以及隔膜。而集中式閥片存在的問題是,在流體泵運行過程中,流體的進入和排出會存在干擾,即進入通道與排出通道存在重合,這樣導致流體運行效率低。
4.針對上述中的相關技術,發明人認為存在有流體運行效率低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5.為了改善流體泵的流體運行效率低的缺陷,本技術目的之一提供一種泵頭。
6.一種泵頭,包括泵蓋和閥座,所述泵蓋設置有流體進入接口,
7.所述泵蓋和閥座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流體進入接口與所述第一容置腔連通;
8.所述泵蓋和閥座還形成有一個及以上的第二容置腔;
9.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之間相互隔離。
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運作過程中,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相互隔離,其內部的流體互不干擾,提高了流體運行效率。
11.可選的,每個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壁開設有若干第一流體進入孔和第二流體進入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上開設有分流孔。
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外部空氣從流體進入接口進入到第一容置腔內,一部分停留在第一容置腔內,另一部分經過分流孔和第二流體進入孔進入第二容置腔內,最后經過第一流體進入孔進入泵體內,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使得流體進入通路相對獨立,減少了相互之間的干擾,另外也增大了流體的容納空間,使得流體泵的流體運行能力大大提高。
13.可選的,在所述流體進入接口靠近所述閥座的一側設有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第一容置腔的腔壁之間有間隙。
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流體泵運行過程中,流體從流體進入接口進入第一容置腔內時,大部分流體會直接從第一容置腔內經第一流體進入孔進入泵體內,導致第二容置腔內流體較少,從而導致流體運行效率低,然而擋板的存在,會減少流體直接流向第一容置腔內,更多的流體在擋板的阻擋下,沿著分流孔、第二流體進入孔進入第二容置腔內,使得流體充滿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內,進而提升流體的運行效率。
15.可選的,所述流體進入接口與所述分流孔相互錯開。
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流體從流
聲明:
“泵頭及流體泵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