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礦山生態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石礦或金屬礦完采后,往往將廢棄的石料或伴生石料回填至采區,如不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不僅不利于景觀環境的修復,而且在長期風化及雨水沖擊的作用下,是誘發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現有技術中,對完采礦山進行修復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種,其一,設備固化,即采用網狀設備對完采礦山進行固化,這種方式不利于礦山景觀環境的修復。其二,客土填埋,即利用客土對礦山進行填埋,而后種植綠色植物,這種方式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且在干旱地區,客土沙化,造成新的生態問題,修復效果一般。其三,飛播草種或樹種,這種方式雖然簡單廉價,但在我國西北地區,常年多風沙干旱的環境下,種子播撒后,酶活性降低,導致飛播的草種或樹種的成活率以及生存率普遍較低,需要每年進行重復補種,修復的連續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修復成本低廉、高價值植被存活率高、修復連續性強的礦山生態修復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礦山生態修復方法,將紅柳種子與其他樹木種子播撒至完采礦區的廢石縫隙中,自然生長,紅柳幼苗為其他樹木幼苗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以提高其他樹木幼苗的存活率,并在生長期日常管理期間,逐漸減少紅柳樹的存量。
優選地,所述其他樹木種子還包括山榆種子和/或臭椿種子。
優選地,當所述其他樹木種子山榆種子或臭椿種子時,按重量比,紅柳種子:山榆種子或臭椿種子為2:1;當所述其他樹木種子為山榆種子與臭椿種子時,按重量比,紅柳種子:山榆種子:臭椿種子為4:1:1。
優選地,所述的礦山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礦區平整:將采前廢石回填至完采礦區,并進行平整;
樹木種子前處理:將樹木種子進行前處理,使樹木種子的表面包裹上沙土,并醒發;
播種:將經過前處理的樹木種子撒種在經平整的完采礦區的廢石縫隙中,采用揚沙的方式,以沙土覆蓋樹木種子;
灌溉補水:自然降雨灌溉,當超過1個月未降雨時,進行人工補水;
疏苗及補苗:當樹苗自然生長至具有4~8個真葉時,對樹苗生長集中的區域進行疏苗操作,保證樹苗正常生長;對生長稀疏或未生長區域,在降雨前,進行再次揚沙覆土;
日常管理:樹木生長期,進行正常管理,并逐漸減少紅柳樹的存量。
優選地,步驟“樹木種子前處理”中,樹木種子前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聲明:
“礦山生態修復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