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污水處理用缺氧池。
背景技術:
傳統的廢水處理系統中,缺氧池是重要的處理環境。主要用于裝載填料來實現泥水混合,目的在于增加污水處理用生化污泥與水的接觸時間和接觸面積。
申請人執行上述操作過程中發現,由于填料的長期運行,極易大量掛泥,隨著掛泥量的增加,填料內部污泥很難與回流水或來水直接接觸,難以實現泥水的充分混合,導致短流或死泥堆積現象,嚴重影響反硝化效果;同時因填料支架因荷載增加而產生坍塌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污水處理用缺氧池,解決現有技術中污水處理用生化污泥和污水難以充分混合,且存在安全風險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污水處理用缺氧池,包括:缺氧池本體以及池底攪拌機組;所述池底攪拌機組設置在所述缺氧池本體底部。
進一步地,所述缺氧池本體一側設置進水管,所述進水管的管口位于所述缺氧池本體底部;所述缺氧池本體上部設置出水口;
所述池底攪拌機組設置在所述進水管的管口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口設置在所述缺氧池本體上部,距所述進水管的管口最遠端。
進一步地,所述池底攪拌機組設置在所述進水管的管口與所述出水口連線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口包括:高度不同的多個支出水口;
所述多個支出水口設置在所述缺氧池本體的側壁上,且按照距離所述進水管的管口的距離,由遠及近,所述多個支出水口的高度逐步增大。
進一步地,設置在所述進水管的管口與所述出水口連線兩側的池底攪拌機組相錯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缺氧池本體為矩形池體,包括: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以及第四側壁;
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側壁連接在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之間,所述第四側壁連接在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的連接部設置進水管,所述進水管的管口位于所述缺氧池本體底部;
所述第三側壁上部設置高度不同的多個出水口,且按照距離所述進水管的管口的距離,由遠及近,所述多個出水口的高度逐步增大。
進一步地,所述池底攪拌機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下部的第一排攪拌機和設置在所述第三側壁下部的第二排攪拌機;
所述第一排攪拌機和所述第二排攪拌機相錯開設置。
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
聲明:
“污水處理用缺氧池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