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支護樁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支護樁結構。
背景技術:
2.近年來,我國建筑事業發展十分迅速,建筑開發設計面廣,大規模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支護樁,主要承受橫向推力的樁,一般用于基坑支護、邊坡支護以及滑坡治理,承受水平土壓力或滑坡推力,一般比承受豎向力的基礎樁需要更高的配筋,也經常和錨桿一起使用。
3.現有的支護柱結構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域使用時,支護樁本體直徑偏小,支護樁本體受力太大,容易導致支護樁本體傾斜,且支護樁本體之間的間隔較大,腰梁受力較大,降低支護樁本體的穩定性,故而提出一種支護樁結構,用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支護樁結構,具備使用穩定的等優點,解決了現有的支護柱結構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域使用時,支護樁本體直徑偏小,支護樁本體受力太大,容易導致支護樁本體傾斜,且支護樁本體之間的間隔較大,腰梁受力較大,降低支護樁本體的穩定性的問題。
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支護樁結構,包括數量為多個的主筋,多個所述主筋的外周壁之間固定套裝有數量為多個的加強箍筋,多個所述主筋所形成的圓柱體的四側面且靠近底面處均固定連接有定位架,多個所述主筋的內周壁之間固定連接有螺旋筋,多個所述主筋的底面設有導墻,所述導墻的底面固定連接導墻基底,所述導墻的頂面開設有導向槽,所述導向槽由多個圓孔連通組成,多個所述主筋所形成的圓柱體貫穿并延伸至導向槽的內部。
6.進一步,所述主筋伸入冠梁長度35d,d為鋼筋直徑,樁身混凝土超灌高度為不少于0.8m,所述主筋連接應采用機械式套筒連接。
7.進一步,所述支護樁應間隔施工,兩個所述主筋所形成的圓柱體之間的間隔為1900mm。
8.進一步,所述導墻的厚度為300mm,配20@150x150的鋼筋網,所述導墻基底的厚度為50mm。
9.進一步,多個所述主筋所形成的圓柱體的直徑為1200mm。
10.進一步,所述主筋的保護層厚度為50mm,可采用旋挖咬合施工,ab樁交錯搭接。
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12.該支護樁結構,通過對主筋之間的間隙進行改變,調整到1200mm,提高結構的穩定性,通過改變該支護樁結構之間的間距,改善受力,進一步的提高該結構的穩定性,同時,通過導向槽的作用下,對該結構進行限制,更加的方便實用
聲明:
“支護樁結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