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顆粒污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污泥顆?;椒?。
背景技術:
顆粒污泥工藝由于其具有較高的生物濃度、較強的抗沖擊能力、優良的沉降性能以及無需外加填料等特點受到環境領域研究者的青睞,然而,如何快速實現污泥的顆?;允穷w粒污泥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瓶頸。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污泥顆?;椒?,可快速實現污泥的顆?;?,大幅提升顆粒污泥的出現效率。
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污泥顆?;椒?,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
a)水基質改善處理,向反應釜的污泥混合液中投加糖類漿糊,每天曝氣兩次,每次曝氣7~8小時,持續4~5天后每天曝氣一次,每次曝氣3~4小時,持續2天;
b)顆粒形成促進處理,向污泥混合液中投加無機絮凝劑或高聚物,并進行攪拌,然后繼續投加細微顆粒物,加快細菌在其表面富積,形成顆粒污泥的核心載體。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糖類漿糊為水與淀粉制成的熟漿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細微顆粒物為粘土、陶粒、顆?;钚蕴恐械囊环N或多種。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細微顆粒物的粒徑為0.35~0.5mm,且每升污泥混合液中細微顆粒物的添加量為500~600mg。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水基質改善處理中,控制曝氣量為3.0l·min-1,表面上升流速1.0cm·s-1。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反應釜包括釜體,所述釜體為中空長方體結構,其內腔中設有兩左右對稱設置的隔板,所述隔板豎直設置,兩隔板將釜體的內腔分隔為置于中部的反應區以及對稱置于反應區兩側的沉淀區,所述反應區的底部設有底板,所述底板包括兩左右對稱設置的半圓弧狀板,兩半圓弧狀板之間設有對等分流件,所述半圓弧狀板的上方設有水平設置的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前后兩端分別與釜體前后兩側壁轉動連接,所述轉動軸的上沿圓周方向均布有轉動板,所述轉動板為矩形板,并沿轉動軸的徑向方向設置,所述轉動板的內端與轉動軸固定連接,外端連接有弧形爪板,所述弧形爪板的外側與半圓弧狀板的內側面接觸,所述轉動軸由設置在釜體外側的電機驅動轉動,所述反應區的前后兩側底部均布有曝氣孔。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等分流件為三角形塊,其截面為等腰三角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釜體的頂面中部設有投料管,所述投料管的下端置于對等分流件的上方。
聲明:
“用于廢水處理的污泥顆?;椒ㄅc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