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領域,具體為兩段式人工快速滲濾系統及其污水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針對小城鎮生活污水和受污染地表水的污水處理技術,人工快速滲濾系統(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簡稱CRI系統)是中國地質大學鐘佐燊教授在快滲系統(RI)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污水生態處理方法。它由格柵池、預沉池、快滲池和出水系統等組成??鞚B池中填充一定高度的人工濾料,采用干濕交替的運轉方式進行污水處理,水力負荷周期較短,即頻繁淹水頻繁落干,水力負荷為。介質內干濕交替的獨特環境使得微生物菌十分豐富,且兼備好氧、厭氧、兼氧的作用,廢水處理效果優秀,CODcr、氨氮、SS和LAS的去除率均在85%以上,但CRT系統對總氮(TN)的去除率較低,僅10-30%,不能達標排放,限制了CRI的進一步推廣。
CRI系統的運行原理大致可表示為:①污水下滲,滲透介質吸附、截留污染物;②水面下落,空氣重新進入介質空隙,系統復氧,在好氧環境下氧化污染物,轉化為可溶物;污水又一次下滲,可溶氧化物被沖走,并完成新一輪吸附與截留,如此不斷循環。流程如圖1所示。
CRI系統去除TN效果較差的原因:系統中氨氮的吸附主要集中在濾池介質上層,并轉化為NO3——N,這一層有機物較多,碳源也較豐富,但長期處于好氧狀態,反而不利于反硝化細菌的生長,氨氮的去除率很高,而總氮去除率很低。
提高污水總氮去除率是CRI系統發展與應用的必然需求。
目前國內外強化CRI系統脫氮作用的措施主要是在保持其較好硝化作用的同時,增強反硝化作用。主要手段有:在CRI系統中采取添加特殊填料、改進組合方式、添加碳源、設飽水層增加厭氧段、優化C/N比和濕干比等手段,以期增強反硝化提高脫氮效果。主要是從改善反硝化菌生存條件、增強其微生物活性等方面提高CRI系統硝化脫氮的性能。但也增加的系統的復雜性、大大提高了工藝控制難度和能耗,且部分脫氮工藝效果不理想。
針對CRI系統中氨氮去除率較高,而TN去除率較低的問題,許多學者專家進行了CRI系統改進實驗,比如:在CRI系統中后置反硝化階段添加緩釋碳源(趙福祥等);采用循環砂濾,添加二外碳源(CHristopherson·S.H);選擇適當的分段進水位置及進水比例提高CRI系統對氮的去除率等。
除添加額外碳源之外,分段進水或串聯對總氮的去除效果都不甚明顯
聲明:
“兩段式人工快速滲濾系統及其污水處理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