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明涉及工業污染源產排污核算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工業污染源產排污核算模型及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2.工業污染源產排污量的獲取是工業污染防治管理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對掌握我國工業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制定相關的環境管理政策有著重要意義,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法是污染源產排污量獲取的主要方法。目前企業治污能力整體提升,但同一治理技術在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企業間運行狀態可能有所不同,同類型排污企業排放量的個體差異明顯。
3.目前國內使用較多的是2007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簡稱“一污普”)采用和建立的產排污系數法,也即污染物的產生量利用污染物產生系數和產品或原料的量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通過主要活動水平(產品、工藝、原料、規模等,以及污染治理技術種類)和排污系數確定,產污系數不直接參與計算,該方法的缺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4.一、核算原理未充分考慮物質代謝規律,將污染物的產生、去除和排放的連續性環節割裂對待,不能體現污染物產生排放的客觀規律。
5.二、相同產品、原料、工藝、規模和治理技術的污染物排放量相似,但由于我國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的提升,不同企業管理水平的差異導致污染物治理效果差異較大,該方法不能體現出不同企業間的治理設施運行狀態導致的污染物去除量的差異,與企業實際排放水平差異較大。
6.三、由于我國工業生產中專業化分工趨勢加劇,長流程工藝的不同生產環節可以由一個或多個上游下游企業共同完成,也即生產工藝逐步分段化,該方法與當前我國實際生產企業狀態脫節,未給出專業化分工段的污染物產排量核算方法和系數。
7.四、相近行業類別甚至不同行業類別之間,往往存在污染物產生排放規律近似或者一致的生產工段或環節,例如機械加工的切割、焊接等工藝過程,顆粒物等污染物的產生量近似。
8.該方法的產排污系數嚴格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進行制定和劃分,導致大量產排污系數的冗余,不利于核算參數結果的管理以及核算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避免產排污系數的冗余、提高核算效率是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9.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業污染源產排污核算模型及構建方法,以工業代謝為理論基礎,在深入分析我國當前工業生產特征和產排污規律的基礎上,提出并構建了符合我國工業生產和運營實際的產排污核算模型,重點針對核算單元的判定、產污水平
聲明:
“工業污染源產排污核算模型及構建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