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土壤及地下水雙液淺層攪拌原位化學氧化修復系統,屬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系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揮發性/半揮發性的有機污染是我國工業污染場地的主要污染形式之一。淺層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污染普遍存在,異位修復技術由于開挖和運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原位修復技術逐步得到應用。
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污染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化學及生物或組合技術,工程修復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地添加修復藥劑至土壤及地下水環境。攪拌和注入/注射是目前修復藥劑原位投加的主要方式。淺層污染的水文地質條件及污染特性為:土質以雜填土為主,污染物分布極不均勻,土層組成復雜,局部含有基礎、建筑垃圾及粘土夾層等。因此,注射及深層攪拌技術在治理淺層污染領域應用受限。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原位化學氧化(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技術已被成功應用于數千個污染場地的修復,近年來的場地修復案例中,ISCO技術約占33%,并且有日益增加的趨勢,成為目前發展最迅速的土壤/地下水主導修復技術。國內近年來也逐步開展了ISCO工程實踐,該技術可同時修復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多種有機物,處理效果高。
專利號為US 2008/0174571A1的美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化學氧化原位注入井修復技術,該修復系統通過注入井向地下注入過氧化氫、臭氧及壓縮空氣氧化修復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專利號為ZL201410387735.4(申請公布號CN104174643A、申請公布日2014年12月3日)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有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修復裝置及修復方法”,該系統通過PVC井注入過硫酸鹽氧化劑。注射井技術對于淺層污染土質以雜填土為主的場地,存在滲漏嚴重,藥劑注射不均勻的缺陷。
專利號為ZL201510108244.6(申請公布號CN104624634A、申請公布日2015年5月20日)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有機污染土壤的化學氧化修復方法”及申請號為201410831123.X(申請公布號CN104624629A、申請公布日2015年5月20日)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采用雙向攪拌注入法修復有機物污染場地的方法”等專利技術,通過鉆桿添加氧化劑和催化劑等藥劑,實質為深層攪拌技術,對于淺層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存在布孔密度過大、不適宜鉆頭攪拌等缺
聲明:
“土壤及地下水雙液淺層攪拌原位化學氧化修復系統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