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流連鑄機中間包烘烤裝置,屬于冶金行業中間包烘烤設備技術領域。技術方案是:包含煤氣系統、吹風系統、升降系統;升降系統包中的液壓缸(2)與復合轉軸(3)中的軸筒(4)驅動連接;煤氣系統中的煤氣集分管(21)固定在升降系統中的軸筒(4)上,煤氣集分管(21)上設有若干個煤氣支管(28),每個煤氣支管(28)與一個燒嘴(8)的煤氣入口相連接;吹風系統中的空氣立管(12)與軸筒(4)相連接,軸筒(4)上設有若干個風支管(29),每個風支管(29)與一個燒嘴(8)的空氣入口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升溫速度快、烘烤均勻、烘烤效率高。
一種快速拔取軋機換輥底座銷軸的裝置,屬于軋機設備檢修工具技術領域,用于快速拔取軋機換輥底座銷軸。其技術方案是:拉桿為長桿,拉桿垂直放置,拉桿下端有軸孔,定位桿為短桿,定位桿的后端有軸孔與拉桿下端的軸孔相對,轉軸通過軸孔將拉桿的下端和定位桿的后端相連接,轉軸與拉桿和定位桿為轉動配合,定位桿水平放置,定位桿的前端與軋機機架的外側頂緊連接,拉板為長方形板,拉板后端焊接在拉桿的中部,拉板前端與銷軸的后端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現了在軋機機架內的狹小空間對銷軸拔插操作,可以快速完成拔取軋機換輥底座銷軸,減少了操作時間,提高了維修工作效率。
一種可以在線快速檢修的連鑄機大包回轉臺液壓滑環,屬于煉鋼連鑄設備技術領域,用于多通道液壓油路供油。其技術方案是:底座、進油底環、封蓋頂環和多個出油滑環均為直徑相同的鋼制圓環,底座、進油底環、多個出油滑環、封蓋頂環自下而上重疊放置,分別通過螺栓相連接,進油底環與滑環進油管固定連接,多個出油滑環內有油道相連通,每個出油滑環側壁上分別有出油口,出油口與大包回轉臺活動轉臺液壓缸所需油路通過軟管連接。本實用新型可以在線利用大包回轉臺中心的空間狹小實施拆檢和組裝,檢修耗時縮短一半,備件成本可減少2/3。解決了檢修不便、檢修時長、成本高等諸多問題,具有檢修方便、檢修時間短、成本低等諸多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本實用新型屬于氧壓浸出濕法冶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臥式連續氧壓浸出反應釜的排料管線。本實用新型包括排料進口、排料釜內管、排料釜外管、接管法蘭連接單元,排料釜內管、排料進口置于氧壓浸出壓力反應釜內部,排料進口一端的管口與排料釜內管通過焊接固定,排料釜內管另一端穿出壓力反應釜,通過接管法蘭連接單元與排料釜外管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排料管線,利用氧壓釜內壓力將浸出后溫度、壓力相對較高、具有一定腐蝕性、磨蝕性的漿體物料,通過不易堵塞、結垢,且具有耐磨蝕腐蝕性能的排料管線輸送至下一工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鐵水澆注液位的安全檢測裝置,包括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底部的中間位置處設置有伺服電機A,且伺服電機A的輸出端貫穿安裝板的內部,所述伺服電機A輸出端的頂部設置有安裝桿,所述安裝桿的內部設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內部設置有與其相互適配的滑塊,所述安裝桿一側的頂部設置有插桿A,且插桿A延伸至安裝桿的內部,所述插桿A的外側設置有彈簧A;本實用新型裝置通過滑塊、支撐桿B、連接桿、檢測浮子和滑槽的相互配合,裝置在進行進料時,依據浮子行程變化換算出流爐腔內的工作備壓和壓力增量,及時向流爐腔內補充鐵水,避免了澆鑄斷流的生產隱患,確保產品的質量,提高澆鑄的生產效。
一種測定鐵礦粉同化性能的方法,屬于冶金物化性能測定技術領域。該方法用同化反應參數M來表征鐵礦粉的同化性能,具體步驟為將鐵礦粉、CaO試劑分別研磨至≤100目,將鐵礦粉壓制成直徑8mm的圓柱狀,CaO試劑壓制成直徑20~22mm墊片;將鐵礦粉置于CaO試劑上,在200oC保溫后快速升溫至800oC后恒溫,再快速升溫至1200oC恒溫,再以3~10oC/min的速度升溫至同化反應結束。在焙燒過程中,確定TD1、S1、TD2、S2,并根據M=(T/1000)·H·η計算,其中T=(TD1+TD2)/2,η=(S2?S1)/S1。本發明能有效避免因熱滯后現象所造成的誤差,提高同化性能數據測定的準確性。
采用粉末冶金熱等靜壓近終成形技術制備電機護環的方法,屬于金屬材料領域。護環材質氮含量為0.4~1.0%的護環鋼材料,采用加壓感應熔煉母合金結合氮氣霧化工藝制備平均粒度為5~100μm粉末,將粉末裝入圓柱形或圓環形包套內進行抽真空并焊接封口,然后將其置于熱等靜壓爐中加壓、保溫進行致密化處理得到護環毛坯,再將包套采用機加工辦法車掉后對毛坯進行冷脹成形和退火去應力處理,處理溫度為330-350℃,升溫速率小于40℃/h,降溫速率小于30℃/h,保溫時間為10-12小時。本發明組織性能均勻,晶粒細小,產品綜合性能高,能大幅度提高護環及整機的使用可靠性,有效避免鍛造過程中護環的表面裂紋,護環免固溶處理,有效提高成品率,并降低制造成本。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河北張家口有色金屬火法冶金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